|
绿林公社项目考察之美丽乡村行第一站之我们美丽的家乡——孟州莫沟“当我老了,心无旁挂 带上厮守一生的她 去莫沟老家 远离喧嚣与繁华 觅一处窑洞住下 早晨 听听树上的大喇叭 闻闻清新的刺槐花 和纯朴的老乡互致问候 崖边吼几嗓,田头拉拉呱 早晨 听听树上的大喇叭 闻闻清新的刺槐花 和纯朴的老乡互致问候 崖边吼几嗓,田头拉拉呱 当我老了,走不动了 我们哪儿也不去 就在莫沟住下 这里是心的归隐 这里是梦的老家 这首经改编的莫沟版《当我老了》在莫沟村的和谐大讲堂里响起,台下是一群慕名而来的绿豆儿们,正聚精会神看着大荧幕播放的专题片《老家莫沟》 它是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,一个有着700多口人的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北方村落。 坐落在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内,四周是蓬勃兴起、不断扩张的工业企业。一年前,该村在启动整村拆迁时被果断叫停。这个幸运被保留下来的古村,如今经过修复改造后是什么模样呢,10月6日绿林公社组织绿豆走进莫沟村一探究竟。 当天清早秋雨朦胧,原本以为这场雨会使参加考察人员骤减,意料之外的是绿豆儿群里显示着一大波绿豆从郑州、安阳、新乡等地往目的地莫沟一路赶来。乔总和绿妹早早地在村头翘首等待着绿豆儿们。十点,集合完毕,绿豆儿以及绿豆儿家属共43人。 有不少绿豆儿已不是第一次来莫沟,而这一次前来是因为绿林公社邀请到了莫沟村总设计师鲍国志老师,有机会与其面对面交流,深入了解莫沟村从项目立项、规划、建设到落地实施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。 踏着青石板路,绿豆儿们在鲍老师带领下,浩浩荡荡进村了 鲍国志,河南郑州市人。1962年出生,1984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,1998年创办河南天禾园林景观有限公司,是河南地区最早从事景观设计的公司之一。“天禾人”以自然为师,设计的大量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。2011年应信阳平桥区政府邀请参与郝堂村乡村景观的设计及建设。“天禾景观”以自己独特的视觉,在该村项目中充分体现乡土景观的景观空间概念。 2015年4月,受孟州市委市政府邀请担任莫沟美丽乡村建设的总顾问。 在鲍老师的私家小院里,有三个窑洞标准间住房,有茶室,有书房,参观的过程中已有绿豆预定小院,既来之则留之,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到童年 在谈到为何选择莫沟作为美丽乡村的改造试点,鲍老师说到:“当时考察了6个村庄,包括海南文昌,有着很美的海景,先天条件优越的不在少数,但团队最终选择了莫沟是因为莫沟作为内陆农村的典型,试点成功是有着可复制性,若能在莫沟探出一条路子,这对于乡村建设来讲,是具有时代意义。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,中国工业文明逐渐毁掉了乡村文明,莫沟的留下是要证明乡村文明和工业文明可以做到共存!”。 “对于我们设计师而言,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。设计师要有反规划的思想,中国几千年文明,有着无数美丽的乡村,都是工匠、风水先生和无数劳动人民创造的。走进乡村就是向自然、向农民学习的过程。在莫沟,政府和设计师理念发生冲突时,听设计师;给农民设计房子时和农民发生意见分歧,听农民。” “莫沟从开工到如今,一年半的时间发展很快,是政府和村支两委、村民以及设计师三方的信任和责任感共同努力的结果,缺一不可。从建筑物到文化符号一一把控,我们坚持不把城市的东西引进乡村,因为那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。” 村南的几处窑洞已改建成民宿 村内遗留了200多座明清时期的窑洞、50多间老房子,它记录了农村发展的沧桑。莫沟中依托地貌和保留的窑洞以及明清、民国民居,着重修复传统建筑,改建地坑窑洞,传承农耕文化,再现乡情乡愁。 图为“村委会、党支部”,墙壁上的照片拍摄于改造前,今非昔比 相传,明洪武年间,莫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孟州,看到这里背靠岭面向水,田肥土沃,就在此挖上几孔窑洞,安家落户。 经过几代人的积累,莫家人最先在西部岭区盖起了一座两垮两进的大院,在当时孟州西乡首屈一指。看到莫家家大业大,人丁兴旺,人们认为这疙瘩儿是风水宝地,陆续有马、杨、苗、何等其他姓氏人家搬来,就在其旁边挖窑盖房而居,形成了莫沟村。 村民聚居地,以完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,开设特色小吃、特色商业一条街,创办大学生创业淘宝店
它迎接了多少归人,又送走了多少正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 原本是记忆中的一扇门,再次触摸它时,时间仿佛被定格
经过一年多的建设,如今漫步在莫沟村,南太行窑洞民居、乡间溪流、田野、树林、客栈、布坊、土坯房、麦秸垛、石碾石磨、大槐树,这些农耕时代的碎片残存,被规划设计者均匀散布在你不经意走过的每一处,让文艺癌入骨的现代旅行者驻足品咂。这些经典的古老物件,依靠村内步道进行串连,当你徜徉在乡间村内小路,走走停停数步,定会有一处陈设能触发你心灵深处的敏感神经,令人想起童年往事,勾起很多儿时回忆,让乡愁的滋味弥漫心间。
文章分类:
行业资讯
|